幼儿教师
小学教师
中学教师
考试资讯
常见问题
网课报名


我的位置:广州学历招考网 > 教师资格证 > 考试资讯 >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各章节重难点知识点整理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各章节重难点知识点整理

发布时间:2021-10-13 11:03:25     人感兴趣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各章节知识点整理(一)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第一章   教育基础
一、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一)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关系
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教育结构和人才培养规模
(3)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的经济功能)
(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第一、教育使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第二,教育可以提高劳动力的质量和素质;第三、教育可以改变劳动力的形态,把一个简单的劳动力训练成为一个复杂的劳动力,把一个体力劳动者培养成一个脑力劳动者;第四、教育可以使劳动力得到全面发展,提高劳动转换能力。
(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二)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的关系
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道德的内容    (4)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体制
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教育的政治功能)
(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2)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3)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
(三)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1、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文化影响教育的价值取向              (2)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3)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4)文化影响教育方法的使用
2、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1)教育具有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         (2)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
(3)教育具有选择和提升文化的作用         (4)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二、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
(一)遗传素质——生理前提           (二)环境——现实基础
(三)教育(学校教育)——主导因素   (四)主观能动性——决定因素
教育(学校教育)——主导因素
1、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第一、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第二、学校教育是通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第三、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素质
第四、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2、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主要表现
第一、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做出社会性规范
第二、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第三、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第四、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其个性的功能
3、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条件
第一、只有遵循人的发展规律,教育才能促进人的发展,违背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是对人的摧残
第二、只有正确处理好内因和外因的关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育才能产生积极的作用
第三、只有正确处理教育与遗传素质、环境因素等的关系,发挥各项因素的作用,教育的效果才能达到最大化。
三、教育目的的影响因素(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
1、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因素        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与需要
3、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
四、教育制度的影响因素
1、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3、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4、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国外学制的影响
五、课程开发的模式
目标模式(目标导向模式):是以目标为课程开发的基础和核心,围绕课程目标的确定及其实现、评价而进行课程开发的模式。代表人物是美国泰勒
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提出了课程编制的“四段论”,指出开发任何课程都必须回答四个基本问题。
第一、学校应该试图达到什么教育目标?
第二、提供什么教育经验最有可能达到这些目标?
第三、怎样有效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第四、我们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以实现?
这四个基本问题——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学习经验)、组织教育经验、评价教育效果,便构成了著名的“泰勒原理”
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与具体目标
1、理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教育以育人为本,即“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2、基础教育改革的具体目标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向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时代的联系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七、教师的职业素养
主要包括道德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心理素养四个方面
教师的知识素养(教师合理的知识结构)
1、精深的专业知识(系统的学科专业知识)  
2、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宽厚的文化素养)
3、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
辛涛、申继亮、林崇德对教师专业知识结构做出如下划分:(1)本体性知识,指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2)条件性知识,指教师所具有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3)实践性知识,指教师在教学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境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4)文化知识、包括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
八、教师的专业发展阶段
福勒和布朗根据教师所关注的焦点问题差异,把教师的专业发展分为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和关注学生三个阶段
1、关注生存阶段
处于这一阶段的一般是新老师,他们非常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最担心的问题是“学生喜欢我马?”“同事们如何看待我?”“领导是否觉得我干得不错?”等
2、关注情境阶段
当教师感到自己完全能够适应当前一个阶段时,便把关注的焦点投向了提高学生的成绩,在此阶段,教师关心的时如何教好每一堂课的内容,一般总是关心诸如班级的大小、教学时间的压力和备课教材是否充分等与教学情境有关的问题。
3、关注学生阶段
教师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认识到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有不同的需要,某些教学材料和方式不一定适合所有学生。能否自觉关注学生时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
九、教师专业发展的方法
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和方法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包括
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2、开展微格教学            3、进行专门训练
4、进行教学反思:布鲁巴奇等人于1994年提出了四种教学反思的方法:反思日记、详细描述、交流讨论、行动研究。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
十、《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基本理念及解读
1、师德为先
热爱小学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践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依法执教。关爱小学生,尊重小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尊自律,做小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解读:师德是教师的第一要素,小学教师面对的是成长中的儿童,要特别注重为人师表,重视榜样作用的发挥。“师德为先”着重强调三点:(1)合格的小学教师应该热爱教育事业;(2)合格的小学教师应关爱学生;(3)合格的小学教师应以教书育人为己任。
2、学生为本
尊重小学生权益,以小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小学生的主动性;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提供合适的教育,促进小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
解读:小学生具有发展性、主动性等特点,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小学生应处于主体的地位和中心的位置
3、能力为重
把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于教育实践有机结合,突出教师育人实践能力;研究小学生,遵循小学生成长规律,提升教育教学专业化水平;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
解读:教师的专业能力是教师教育理念、专业知识的载体,它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形成于发展。“能力为重”强调三点:(1)教师教书育人的实践能力最为重要;(2)教师要研究学生;(3)教师要注重在实践与反思中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
4、终身学习
学习先进小学教育理论,了解国内外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和做法;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养;具有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做终身学习的典范
解读:终身学习是指社会每个成员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实现个体发展的需要,贯穿于人的一生、持续的学习过程,它具有终身性、全民性、广泛性等特点。教师应当在形成全名学习、构建学习型社会的过程中起到领头羊的作用。终身学习是教师专业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考前冲刺刷题班只需9.9元,添加老师微信领取免费网课试听


十一、《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基本内容
1、专业理念与师德
(1)职业理解与认识       (2)对小学生的态度行为    (3)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
(4)个人修养与行为
2、专业知识
(1)小学生发展知识     (2)学科知识     (3)教育教学知识    (4)通识性知识
3、专业能力
(1)教育教学设计      (2)组织与实施     (3)激励与评价     (4)沟通与合作
(5)反思与发展
十二、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在教育活动中,构建民主、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的主导因素是教师
1、树立科学的学生观          2、发扬教学民主     3、公平对待学生
4、提高自身的素养:教师的素养是影响师生关系的核心
5、善于与学生沟通
十三、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
1、选定研究课题(选题):正确选题是教育研究工作者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前提
2、教育文献检索:文献的数量和质量,是判断教育科学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3、提出研究假设
4、制定研究计划
5、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
6、教育研究成果的表述
十四、调查问卷问题设计的基本要求
1、问题的范围    2、问题的内容     3、问题的数量    4、问题的文字表述
5、问题的排列顺序    6、问题中隐含的心理因素
十五、访谈法实施的基本步骤
1、提出访谈问题,确定访谈对象       2、制定访谈计划      3、拟定访谈提纲
4、进行正式访谈     5、整理访谈资料,分析访谈结果,得出访谈结论
 
十六、实验法的一般步骤
1、确定实验目的、方法和组织形式,拟定实验计划
2、创造实验条件,准备实验用具
3、进行实验
4、处理实验结果
十七、行动研究法的特点
1、研究的目的主要是提高行动质量,改进实际工作,解决实际问题,即:为行动而研究“
2、研究的主体是实际工作者(教师),即“由行动者研究“
3、研究的环境是自然的,真实的、动态的工作情境,即“在行动中研究“
4、研究的程序时一个自我反思的、不断螺旋式上升的循环发展过程
5、行动研究所选择的方法时综合运用各种有利于问题解决的定性和定量的方法技术
6、行动研究的价值评估重要结果的实施
十八、行动研究法的实施步骤
1、确定研究课题     2、拟定研究计划      3、实施行动研究    4、进行总结评价
十九、心课程倡导的学生观
1、学生时发展的人:第一、学生的身心发展时有规律的;第二,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第三、学生时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第一、学生是完整的人;第二、每个学生都有其自身的独特性;第三、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第一、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第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第三、学生是权责的主体
二十、心课程倡导的教学观
1、教学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2、教师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3、教学重过程甚于重结论              4、教学更为关注人而不只是学科
二十一、新课程倡导的教师观
教师角色的转变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反思的实践者
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文章标签:
客服在线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13316205066 在线咨询 QQ咨询